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以及车祸、突发事件的增多,带来的相关疾病如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头坏死、退行性关节炎及肿瘤等发病率增高,其对应的适宜治疗方法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髋关节疾病的一种标准方法。其术后并发症及致死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术后的肢体功能恢复较慢。如何保证围手术周期的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尽早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已经成为进一步完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关键环节。
但其手术创伤大且多数病人是年老体弱者,术后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肺栓塞、髋关节脱位、感染、压疮等,严重者会导致手术的失败和危及病人的生命,为此,早期防治并发症非常重要。
术后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伤口感染原因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是一种严重并发症,是造成髋关节置换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做好预防是取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早期感染与手术环境、手术创伤、植入物破坏人体解剖屏障、降低局部抗感染能力以及未能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和术前未去除体内感染灶有关。
预防及护理
术前了解病人局部以及全身有无潜在或现存的感染病灶,常规做好手术区域备皮。术后保持术区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注意切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情况,切口疼痛是否逐渐减轻。进行换药等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伤口放置负压引流管时,定时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负压吸引器放置位置低于伤口水平。观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质及伤口敷料渗出且做好记录。遵医嘱术后全身使用抗生素。
2、髋关节脱位原因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置换的关节脱位。术后引起髋关节脱位的原因除与关节类型、手术入路径有关以外,还与术后护理不当如搬运不当、体位控制不严、术后搬动不正确、早期功能锻炼不得当有很大关系。
预防及护理
术后搬运以及体位摆放应正确,以防止脱位。病人术后返回病房时护士一定要正确指导搬运,即托住患侧髋部和下肢,尤其是保持患侧髋部稳定性,协助病人平放于床上,大腿间放置“ T”形软枕,双腿之间放置外展枕头的目的是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防止髋关节脱位。外展枕头较好应用6周~ 12周。必要时患肢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并向病人及家属强调严格体位控制的重要性。术后功能锻炼时防止脱位,术后第1天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及踝关节屈伸运动。术后2 d~ 6 d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可以拄拐下地练习行走,但行走时一定要有人在旁边保护,防止跌倒。术后7 d至3个月逐渐减少或弃用辅助行走,3个月后可以逐渐过渡到骑自行车训练、远距离行走、爬楼梯训练。做好出院康复指导:病人一般住院2周即出院休养,但患肢功能的恢复却需要较长时间。指导病人出院后坚持做肌肉锻炼及髋、踝关节屈伸运动。教会病人穿衣、穿袜、穿鞋、扶拐行走、上下楼梯、如厕等。上下楼梯按照“健侧先上患侧先下”的原则,一步一个台阶,开始要有扶手等帮助。嘱病人术后12周内不要交叉双腿,健侧卧位时双腿之间要夹一枕头,不要坐沙发和矮椅子,坐在椅子上时不要将身体前倾,不要弯腰捡地上的东西,总而言之不要曲髋超过90°。
3、髋臼磨损及假体松动、下沉原因
(1)假体固定不牢或保留股骨距过短;(2)过早负重,骨质疏松;(3)骨水泥聚合不均,放置范围不够,骨水泥断裂;(4)假体材料不能与骨组织有机合;(5)假体磨损,微粒形成,骨溶解或感染;(6)与手术者技术有关。
预防及护理
应选择组织相容性、材质好的假体,减少微粒产生、骨吸收、骨溶解。提高理论,操作技术,采用第3代骨水泥技术,生物固定必须等骨愈合后下地行走,改善骨质疏松,预防外伤等。髋臼磨损与假体头大小选择不当有关,但若患者活动量过大或本身有骨质疏松,术后容易出现髋臼磨损,产生髋痛症状。若头过大,关节间隙窄,臼缘出现增生,易继发创伤性关节炎。若头过小,术后对臼的局限性压力过大,应力过于集中,易加重对臼的磨损,肥胖患者尤为突出。
4、深部静脉栓塞和肺栓塞原因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全身并发症为深部静脉栓塞(DVT)及肺栓塞。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较常见,也是较严重并发症之一。术后静脉血栓形成与病人长时间被动体位、术中止血带的使用、手术时间过长、过度旋转牵拉及骨水泥聚合物产热使邻近血管间接受到损伤、失血及术后患肢肿胀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有关。术后1 d~ 4 d是发生DVT的高峰,下肢血栓随时都有可能脱落,引起肺栓塞。肺栓塞是导致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猝死的主要原因。
预防及护理
(1)健康宣教 术前应详细了解病史,检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高血压、高血脂病人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指导病人进食清淡、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多饮水改善血液黏稠度;糖尿病病人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术前劝吸烟者戒烟,避免因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按医嘱正确给药,做好预防性抗凝治疗。
(2)病情观察 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的伤口出血量,防止大出血发生。严格遵守使用说明注射,防止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如皮下出血等。加强术后观察,认真听取病人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运动情况。严格执行床头交接班制度,每班护士主动巡视,病人检查患肢是否外展中立位,膝下交替垫一软枕,护士协助做患肢小腿按摩(但若发生血栓,严禁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观察下肢是否有肿胀、疼痛、不适感及足背动脉波动、皮肤温度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治疗。
(3)保护血管,避免血管内膜损伤 减少和避免病人双下肢静脉穿刺,因下肢DVT的发生率是上肢的2倍。长期输液或静脉给药者尽量采用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同时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输注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尽量稀释或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小针头,力求一次成功。
(4)围术期制订功能锻炼计划 术后早期活动是预防DVT形成的较有效的方法,可促进下肢静脉回流,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效加快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鼓励病人术后第1天开始主动进行功能锻炼,方法是下肢足尖向上10 s,然后用力往下压10s,较大限度屈伸踝关节,每天3次~ 5次,每次10 min,术后第2天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的收缩运动,每天4次,每次20 min;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术后常规双下肢穿逐级加压弹力袜。
5、两下肢不等长原因
是患者骨盆倾斜造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的现象比较普遍,术后患肢延长的情况比较多见,是临床上患者主诉较多的问题之一,也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影响患者步态和功能恢复的常见原因。如各种原因的髋脱位性病变、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髋强直或髋融合术后等。
预防及护理
应重视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线片模板设计,术中主要通过股骨颈截骨位置的高低,即保留股骨距的多少来调整,而不应单纯依靠增加股骨假体颈长或股骨头假体的长度来调整,以免增加股骨假体的力矩,引起机械性松动。如果肢体被延长,应通过重新截骨,向远侧置入标准颈股骨假体的方法来纠正,而不应采取更换短颈股骨头假体来调整。
6、压疮原因
病人因为术中施行硬膜外麻醉、术后卧床不能自由改变体位,致骶尾部血液供应差容易出现压疮。
预防及护理
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清洁。在患肢制动的情况下,翻身时将髋关节及患肢整个托起呈轴样翻身以解除局部受压,必要时帮助病人2 h抬高臀部1次。
7、便秘原因
由于卧床大便习惯的改变,加上手术疼痛、病人的食欲下降、胃肠蠕动减慢等,病人术后容易发生便秘。
预防及护理
向病人宣传饮食知识,讲解便秘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措施。鼓励帮助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多吃富有纤维素的食物以促进排便。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需要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也呈现增多的趋势,伴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手术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由于患者自身因素,加上手术创伤,随之而来的是患者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因此对患者护理的要求非常高,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要求医护人员和患者进行配合,提高对手术的认识,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温馨提示:以上是今天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福州中德骨科医院提醒:在身体出现异常时,建议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如果您还有膝盖疼痛方面其他疑问,可以直接拨打0591-86251881进行咨询,较后祝您生活愉快,身体健康!